每日靈修
2023/7/3起暫停
禱讀:傳道書六7~12
2016/06/17 傳道書六:7-12

傳道書6:7

人的勞碌都為口腹,心裡卻不知足。

傳道書6:8

這樣看來,智慧人比愚昧人有甚麼長處呢?窮人在眾人面前知道如何行,有甚麼長處呢?

傳道書6:9

眼睛所看的比心裡妄想的倒好。這也是虛空,也是捕風。

傳道書6:10

先前所有的,早已起了名,並知道何為人,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。

傳道書6:11

加增虛浮的事既多,這與人有甚麼益處呢?

傳道書6:12

人一生虛度的日子,就如影兒經過,誰知道甚麼與他有益呢?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甚麼事呢?

關閉經文內容

貪得無厭是虛空/人的地位

本段討論人生另一大問題-「不滿足」。慾望得滿足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動機。心理學家馬斯洛(Abraham. H. Maslow)發現人的慾望有五種:生存、安全感、愛與被愛、自尊及自我實現。人所做的一切事舉凡生活享受、累積財富、追逐權勢、結交友朋、參加社團、婚姻、休閒等全是為了滿足這五種慾望。人辛勤工作的最終目的也多半是為此。有人是為家計,有人是為保障生活,有人是為歸屬感、受肯定,或實現理想。這種天然慾望或私慾,聖經稱之為肉體的情慾,有一大特性:即是貪得無厭。


慾望不得滿足的挫折感,是人生不快樂的一大原因。若以「喜樂滿足」作為衡量人生收獲的指標,可能會發現,聰明人憑他的智慧才幹,雖攫獲了所有他想得的一切,但他得到的喜樂滿足,卻不見得勝過一個愚笨人。愚笨人所得雖不多,但一樣能享受,一樣的受朋友的喜愛(v.8)。甚至窮人若辛勤工作,努力向上,行止合宜,他所得的喜樂滿足,不見得少於富人。


既然擁有更多不見得能喜樂滿足,為何人還要拼命的攢取呢?無他,皆因無盡慾望的驅使,有一詩詞將這種人類的絕境描寫得非常傳神,「努力無數扇窗,窗外另有一扇窗,掙扎千百條路,路終另有一條路,我等待日中有如夜半,我期盼,井畔依然枯乾。」(註16)


不滿足的人常有的一種痛苦是,心總念著自己沒有或不該有的事物。這樣東西如果是自己沒有能力得到,卻又極度渴望的,那心中真是波滔洶湧不得安息(v.9)。這未被滿足的慾望,會在人心中不斷的催動,直到它滿足為止。這種力量使人失去理性與節制。所以雅各說,「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,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。」(雅一14〜15)


醫治不滿足的祕訣是,眼晴只看著己經有的,心切勿妄想還沒有的(v.9)。「妄想」就是那整天在心中漂浮不定的慾望。它不斷尋找還未得到的事物,不為已經有的感謝並知足。古今聖徒皆警告我們,不節制的慾望如同網羅,使人不得脫身。(提前六9)


人如何才能不妄想呢?「效法基督」的作者金碧士說:「你若想得真正的幸福,就應該以神為最高的目的,也是最終的目的,這種意念能潔淨你的感情,使它不致太經常和無節制的傾向自私和世上的事物…要使你的願望完全合乎神所喜悅的…凡為愛神的緣故,摒絕一切肉體的喜好,必要得到聖靈甜蜜的安慰。」(註17)也正如奧古斯丁的名言:「我心不得安息,唯有安息於你。」所以,有一顆以神為樂的心,就能將妄想杜絕於門外,讓知足喜樂常在心中了。





1.不知足的原因是什麼?會產生什麼問題?喜樂與滿足有何關係?

2.基督徒如何能不受慾望的轄制?我的生活動力、工作動機是為什麼?





親愛的主,幫助我時常倚靠聖靈治死肉體的情慾,節制不該有的慾望,使我能為你己經賜給我的感謝,使我的心以你為樂,使我少為自己求,多為你的國和你的義求,因我知道一切的妄想、不知足,所帶來的至終都是虛空,唯有你能使我全然滿足。







v.10「並知道何為人」,英譯「何為人也已知道」。

「他也不能與…相爭」,英譯「沒有人能與…相爭」。

針對前文那些貪求世俗豐富以「擁有」、「賺取」為人生目標的人,傳道者藉本段告訴他們要認清人的地位,不要妄圖以世俗的豐富,來膨漲生命的價值,高抬自己。他的結論是,儘管人在生命之外,披了多華麗的外衣,基本上他還是人。人是無力與無知的,華麗的衣服並不能改變生命的本質。


一、人的無力(v.10)

一個人會是怎樣的人?傳道者說上帝已為他決定了。「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」。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、家世、天賦、機會、遭遇。生命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,無論人擁有多少,仍舊是人,而不是神。生命是脆弱的、有限的、無力的。來自塵土也歸於塵土。人豈能與造他的神對抗呢?人生常有無法躲避的遭遇,約伯曾向神發怒「神用網羅圍繞我…用籬笆攔住我的道路,使我不得經過」(伯十九8〜9)。


二、人的無知(v.11〜12)

人貪圖世俗榮華是因無知,不知「什麼與他有益」。世上虛空的事物如此之多,若沒有蒙光照,就是瞎眼的。也就只能選擇虛幻無益的事物。人不僅對今生的事無知,對身後的事也一無所知,「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?」所以常眼光如豆,只能看到短暫的今生,不能看到永恆。


傳道者並非主張悲觀的存在主義,或宿命論,而是指出人應當認清自己的地位,承認自己不過是人,不要妄想當神。並承認和神之間的關係是創造與被造。人本主義者不承認人是無力與無知的,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,科學雖進步,文明雖發達,人性卻毫無進步。人若承認無知,才能產生對神的信靠。


對生命感到無力,這樣的思想,可領人到絕望的深淵,也可領人到盼望的門前,關鍵在於人對神的態度。人若不承認有神,並且祂掌管一生,面對生命的無力能向誰去抗議呢?這樣,人生就不過是「無益的激情」,「飄浮的一片雲」而已。若相信有神,而不認識、或不確定神的智慧與慈愛,人也只能望神興嘆「誰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?」


基督徒的人生觀是積極的,因為認識了神的慈愛與掌權,就能以喜樂敬畏的態度順服祂,並感恩的歌唱「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,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,我要稱謝你,因我受造奇妙可畏,你的作為奇妙。」(詩一三九13〜14)。人若認識自己的地位,及神對他一生的計劃,就可醫治「不知足」及「妄想」。





1.我同意傳道者的論點嗎?我曾否感到人是無力與無知的?為何基督徒能夠不再無力,不再無知?

2.我能為自己的特質及遭遇,真誠並喜樂的向神獻上感謝嗎?為何認識神的掌權,及人的地位能醫治貪心與不知足?消極宿命,驕傲自力,與順服倚靠神三者有何不同?





親愛的主,感謝你拯救我,使我脫離無力與無知的景況,求你幫助我以正確的態度敬拜你,在凡事上謙卑、順服,並倚靠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