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師記8:1
以法蓮人對基甸說:你去與米甸人爭戰,沒有招我們同去,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?他們就與基甸大大地爭吵。
士師記8:2
基甸對他們說: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?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麼?
士師記8:3
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;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?基甸說了這話,以法蓮人的怒氣就消了。
士師記8:4
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到約但河過渡,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。
士師記8:5
基甸對疏割人說:求你們拿餅來給跟隨我的人吃,因為他們疲乏了;我們追趕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。
士師記8:6
疏割人的首領回答說: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裡,你使我們將餅給你的軍兵麼?
士師記8:7
基甸說:耶和華將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後,我就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你們。
士師記8:8
基甸從那裡上到毘努伊勒,對那裡的人也是這樣說;毘努伊勒人也與疏割人回答他的話一樣。
士師記8:9
他向毘努伊勒人說: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,我必拆毀這樓。
士師記8:10
那時西巴和撒慕拿,並跟隨他們的軍隊都在加各,約有一萬五千人,就是東方人全軍所剩下的;已經被殺約有十二萬拿刀的。
士師記8:11
基甸就由挪巴和約比哈東邊,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,殺敗了米甸人的軍兵,因為他們坦然無懼。
士師記8:12
西巴和撒慕拿逃跑;基甸追趕他們,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,驚散全軍。
士師記8:13
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由希列斯坡從陣上回來,
士師記8:14
捉住疏割的一個少年人,問他:疏割的首領長老是誰?他就將首領長老七十七個人的名字寫出來。
士師記8:15
基甸到了疏割,對那裡的人說:你們從前譏誚我說: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裡,你使我們將餅給跟隨你的疲乏人麼?現在西巴和撒慕拿在這裡。
士師記8:16
於是捉住那城內的長老,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責打(原文作指教)疏割人;
士師記8:17
又拆了毘努伊勒的樓,殺了那城裡的人。
士師記8:18
基甸問西巴和撒慕拿說:你們在他泊山所殺的人是甚麼樣式?回答說:他們好像你,各人都有王子的樣式。
士師記8:19
基甸說:他們是我同母的弟兄,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,你們從前若存留他們的性命,我如今就不殺你們了。
士師記8:20
於是對他的長子益帖說:你起來殺他們。但益帖因為是童子,害怕,不敢拔刀。
士師記8:21
西巴和撒慕拿說:你自己起來殺我們罷!因為人如何,力量也是如何。基甸就起來,殺了西巴和撒慕拿,奪獲他們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。
關閉經文內容智勇雙全的基甸
基甸乘勝追擊米甸人,跋山涉水,未敢絲毫鬆懈。雖然其間以法蓮人前來無理取鬧(1節),疏割和毘努伊勒的首領不但不予協助,還揶揄他們(6,8節),可是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依舊鬥志高昂,奮勇殺敵,終於以寡敵眾,大獲全勝。
一、智慧靈巧的答辯:
以法蓮人帶著仇敵的首級,怒氣冲冲地來找基甸,與他理論,目的是為了「邀功」,基甸一眼看穿他們的動機,隨即謙和地指出,以法蓮人殺戮米甸兩個首領的功勞,是他望塵莫及的,如此委婉的答覆立即平息了以法蓮人的怒氣(3節)。環視我們四週,不難發現許多喜愛「爭功」、「貪功」的人,他們一生追逐功名利祿,貪圖高官厚爵,此種功利主義的人生觀,實在可憐之至。另一方面,我們也可以透過這件事,學習說話的智慧,箴言廿五章11節說,「一句話說得合宜,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。」親愛的弟兄姊妹,你的話是否說得「合時」、「合情」、「合理」,不但自覺喜樂(箴十五23),還能使他人獲益?
二、正義凜然的威嚴:
基甸一夥人在長途跋涉之後倍感疲乏困倦,於是請求疏割人提供食物充饑(5節),然而冷漠無情的疏割首領卻置之不理,還刻意譏諷嘲笑,因此基甸疾言厲色地警告說,等他凱旋歸來後必然懲治他們(7節)。基甸雖然義憤填膺,但他沒有忘記輕重緩急的順序,而致延誤攻擊仇敵的時機。
一般人往往情緒激動時,就喪失理智。保羅說:「生氣卻不要犯罪」(弗四26),可見有些生氣是被容許的。但生氣卻很可能導致犯罪,所以在生氣時要適當地駕馭行為,保持冷靜的頭腦,據理行事,卻不可意氣用事。
三、信心產生的勇氣:
基甸的軍隊只有三百人,而西巴和撒慕拿所率領的聯軍竟有一萬五千人之眾(10節),兵力十分的懸殊,但這支以耶和華之名為旗幟的隊伍,卻朝氣蓬勃,毫無驚慌與恐懼(11節),充滿穩操勝算的把握。試問原因何在?理由很簡單,就是基甸的信心所帶來的結果。
信心的眼睛不看環境,也不看仇敵的人多勢眾,只專一仰望神的應許,因而能產生莫大的勇氣,履行艱巨的任務,成就超凡的偉業!
四、稟公執法的作為:
基甸實現先前的的誓言,用荆條和枳棘責打疏割人(16節),並且拆毀了毘努伊勒的城樓(17節),洗刷了過去的恥辱。接著,基甸吩附他的長子益帖處決西巴和撒慕拿,但益帖年幼不敢拔刀,此時垂死的囚犯,卻說出一句至理名言:「因為人如何,力量也是如何。」(21節)我們不能因人廢言,也不能因言廢人。
力量的大小,取決於人生的光景,因此在屬靈的事奉上,最重要的不是方法,不是技巧或經驗,而是「人」。甚麼人帶出甚麼樣的事奉,甚麼樣的生命結出甚麼樣的果子!
回應
求主使我有忍辱負重的精神,靈巧應對的能力,順利完成你的託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