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物的結局近了
面對今世的各種苦難,基督徒的盼望在於以永恆來定準今世行事的原則。願意藉在肉身受苦來順從主的旨意,不從人的情慾。因為將來必要向審判的主交帳,唯獨祂是有審判權柄的,不獨隨從情慾的外邦人將受審,就是順從神旨的也將要交帳(參三17)。
在這樣的受苦與盼望的張力之間,所呈現出來的就是萬物的結局近了。當然距彼得說此話已過去將近兩千年,但這句話對當時與現在都一樣的真實。神將在祂自己所定的時間結束一切,而這個時間完全不是人類所能掌握的,人類面對今世的苦難與永恆的盼望,所應該活出的態度,就是「謹慎自守」、「儆醒禱告」、「彼此切實相愛」、「互相款待」、「彼此服事」。
在一期的「校園」雜誌中,有幾篇討論末世的文章,指出災難性的末世心態,會導至人逃避今世的責任;完全漠視末世的問題則會使人毫無警覺。惟獨負責任的末世觀,讓人仍然持守每日當盡的義務,肩負宣揚福音的責任。所謂負責任的末世觀,就是清楚明白世界將在神的日子中結束,但仍然朝著神的國度前進。要能這樣平衡的活出基督徒的生活並不容易,但也是自第一世紀直到今日的基督徒應該持守的。彼得在這提出的幾點,思想如下:
一、 謹慎自守:
清醒而負責任的態度。正如前所說,面對末世應有的態度是承認末世的必然性,卻仍然過著積極負責任的生活。
二、 儆醒禱告:
新約許多地方提及儆醒,是要人預備主隨時的再來,警覺神國度臨到時所應有的反應。最重要的反應莫過於為神國度的禱告,求主的福音快快傳遍天下,神的榮耀能彰顯出來。
三、 彼此切實相愛:
謹慎自守,儆醒禱告之後的實踐,就是活出彼此相愛的生活。而且是切實相愛,也就是「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,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」(約壹三18)。
四、 互相款待:
互相款待是早期教會的生活特色,因著外邦旅行的不便,以及客店的荒淫,基督徒總是彼此接待。彼得提醒這樣的款待應該不發怨言,保羅提醒施比受有福,約翰誇讚該猶的接待稱之為忠心的,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會接待到天使,耶穌則明白的說作在小子身上的就是作在祂身上。
1.我對末世的必然性敏感嗎﹖或是過一天算一天?
2.當我敏感於末世必然臨到時,我儆醒禱告,並活出基督徒肢體的生活嗎?
親愛的主,我們歡迎你再來,因你已將神國帶下,當你再來時,神的國要實現在我們屬你的人中間。幫助我每天都活在儆醒之中,思想天上的事,為你的國禱告,並活出肢體相顧的生活,見證你的名,吸引人來歸向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