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斯帖記5:1
第三日,以斯帖穿上朝服,進王宮的內院,對殿站立。王在殿裡坐在寶座上,對著殿門。
以斯帖記5:2
王見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內,就施恩於她,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;以斯帖便向前摸杖頭。
以斯帖記5:3
王對他說:「王后以斯帖啊,你要甚麼?你求甚麼,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。」
以斯帖記5:4
以斯帖說:「王若以為美,就請王帶著哈曼今日赴我所預備的筵席。」
以斯帖記5:5
王說:「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話去行。」於是王帶著哈曼赴以斯帖所預備的筵席。
以斯帖記5:6
在酒席筵前,王又問以斯帖說:「你要甚麼,我必賜給你;你求甚麼,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。」
以斯帖記5:7
以斯帖回答說:我有所要,我有所求。
以斯帖記5:8
我若在王眼前蒙恩,王若願意賜我所要的,准我所求的,就請王帶著哈曼再赴我所要預備的筵席。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。」
關閉經文內容以斯帖的智慧
以斯帖的第一次筵席(五1〜8)
以斯帖一方面倚靠神,一方面也採取行動,勇敢地去見王;而以斯帖蒙王青睞,拯救同胞的計劃得以逐步成就,也是因著神的開路與保守。
當禁食結束時,以斯帖進入內院見王,這是違例的冒險行動(四11),以斯帖只能仰仗皇帝的垂憐、施恩。王「伸杖」、以斯帖「摸杖頭」(五2),顯示神已經打通管道。
皇帝當時龍心大悅,不但主動伸出金杖,並且應允以斯帖一切所求的,甚至國的一半。以斯帖的請求卻令人意外,她深知時機尚未成熟,故未立刻提出要求,而是採取迂迴戰術,邀請王兩次帶著哈曼赴筵席,地點是在王后的後宮,這是以斯帖熟悉、易掌控的地方,是較柔性、輕鬆氣氛的場合,一方面可以解除哈曼的戒心,不會帶著隨身護衛保鑣;一方面當她控訴哈曼時,他本人也在場,可以當面對質。
以斯帖拖延到王第三次問她時才回答王的問題(五3,6,七2),可窺見以斯帖的沉穩與智慧,也可能是作者故意運用這情節的拖延來佈局,以維持緊張的氣氛,並引進哈曼向親友的自我誇耀(五11〜12)及未能如願獲得王獎賞的突來變化(六章),將全書的戲劇性帶往最高潮。
默想
以斯帖的智慧如何表現在她與皇帝之間的互動,並且贏得皇帝的憐愛與應允?她兩次邀請皇帝與哈曼赴自己的筵席(五4,7)有何用意?以斯帖的沉穩與哈曼的急躁反映了兩種類型的人:敬畏神或圖謀惡事、心存詭詐。
回應
「美好的聰明使人蒙恩;奸詐人的道路崎嶇難行。」(箴十三15)
「心中的謀算在乎人;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。人一切所行的,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;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。你所作的,要交託耶和華,你所謀的,就必成立。」(箴十六1〜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