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太福音27:1
到了早晨,眾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,
馬太福音27:2
就把他捆綁,解去,交給巡撫彼拉多。
馬太福音27:3
這時候,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,就後悔,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,說:
馬太福音27:4
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。他們說:那與我們有甚麼相干?你自己承當罷!
馬太福音27:5
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裡,出去吊死了。
馬太福音27:6
祭司長拾起銀錢來,說:這是血價,不可放在庫裡。
馬太福音27:7
他們商議,就用那銀錢買了窯戶的一塊田,為要埋葬外鄉人。
馬太福音27:8
所以那塊田直到今日還叫做血田。
馬太福音27:9
這就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話,說:他們用那三十塊錢,就是被估定之人的價錢,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,
馬太福音27:10
買了窯戶的一塊田;這是照著主所吩咐我的。
關閉經文內容猶大的結局
在人類的歷史中,能有猶大這樣美好的機會,實在少之又少。他蒙主親自呼召,親耳聆聽主寶貴的教訓,親眼目睹耶穌行各樣神蹟,又蒙主託付重要的職份。可惜他沒有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,反甘心被魔鬼利用,成為魔鬼可怕的工具。猶大的一生是那些有好機會,卻辜負良機之人的寫照。你是否有好機會?你善加運用否?
一、商議與治死(1節)
這群猶太人的領袖,絲毫無意做客觀善意的商議,他們心存惡意的聚在一起。與其說「商議」,不如說早已「定意」,他們定意要治死耶穌,商議只是想用什麼最有利的方式,做最殘酷的謀殺。小心我們的心態,特別在商議時的心態。
二、耶穌與我(3節)
猶大被稱為「賣耶穌的猶大」,馬利亞被稱為「膏耶穌的馬利亞」,司提反被稱為「像耶穌的司提反」,保羅被稱為「傳耶穌的保羅」,約翰被稱為「愛耶穌的約翰」,財主約瑟被稱為「葬耶穌的約瑟」。你與耶穌的關係如何?你與主的關係有什麼特點?
三、悔改與懊悔
彼得三次否認主,猶大一次出賣主。兩個人的罪,誰重誰輕,很難判斷。兩人一樣犯罪,一樣知罪,一樣悔罪,但結局極為不同;因彼得是悔改,而猶大是懊悔。試分別兩者不同如下:
1.悔改是出於神,也是向著神發出;懊悔是出於人,也是只向自己或別人發出。彼得來到主前悔改,猶大卻只在自己及別人面前懊悔。我相信若猶大肯來到主面前認罪悔改,他也能和彼得一樣,蒙主赦免。
2.悔改是對神的愛有信心,產生的積極心態;懊悔是對神的愛缺少信心,產生的消極心態。
3.悔改的心痛悔,卻充滿光明與希望;懊悔的心痛悔,卻充滿黑暗與絕望。
4.悔改的結果,心中充滿平安與喜樂;懊悔的結果,心中依然不安與痛苦。
四、無辜之人的血(4節)
猶大說耶穌的血是「無辜之人的血」(4節),彼拉多說,耶穌的血是「義人的血」(24節),彼拉多的妻子說,耶穌的事是「義人的事」(19節)……。無辜的人、義人為何流血?乃是為你我的罪流出。
五、那與我們有什麼相干,你自己承擔(4節)
1.無人承擔:與我們合夥、同夥犯罪的人,面對永恆的審判,無人「願」,也無人「能」承擔我們的罪行。
2.自己承擔吧:我們必要吃自己種下的苦果。
3.耶穌為我們擔當:猶大若到主面前認賣主的罪,彼拉多若到主前認自私誤判的罪,主必赦免他們如赦免彼得一樣,可惜他們自己承擔罪的一切後果。
六、虛偽的宗教善行
這群猶太人領袖,知這三十塊錢是「血價」,以虛偽的宗教──不放在庫來掩飾罪行,也以賄賂良心的善行──買田葬外鄉人來掩飾惡人。
一、沈默與回答
何時該說話,何時不該說話,何種問題該答,何種問題不該答,該說什麼,該答什麼,這都須要智慧,在這我們看見耶穌的榜樣。
1.回答:面對巡撫的詢問: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?」耶穌嚴肅簡單的宣告:「你說的是。」主不只是猶太人的王,祂是萬人的王,也是巡撫的王。雖然猶太人、萬人、巡撫沒有尊祂為王,但祂不能不宣告這事實與真理──祂是王。
2.不回答(12,14節):耶穌被祭司長、長老告不回答(12節),被巡撫問,「仍不回答」(14節)。祂不回答表明:
(1)祂甘願為我們受一切痛苦。祂兩次回答不但沒有使祂脫罪,反倒成為祂的罪狀。
(2)表明祂不是受審者,乃是審判者。
(3)向彼拉多與猶太人的領袖答辯,無用也無意義,因他們故意是非不明、黑白不分。
二、釋放與釘死(17節)
猶太人要求釋放大盜巴拉巴,釘死耶穌,這種顛倒是非的選擇,豈是猶太人僅有的一次嚴重的失誤嗎?這種類似的錯誤在歷史不是不斷重演嗎?這樣的錯誤豈不曾發生在你我身上嗎?我們不也是常常釋放我們心中的巴拉巴,我們讓我們內心的情慾、驕傲、嫉妒、貪心、脾氣……自由自在,卻讓真理、謙卑、愛心、溫柔……在我們心受綑綁,被釘死。
三、義人的事與義人的血
1.義人的事(89節):彼拉多的妻子說耶穌的事是「義人」的事。耶穌是義人,祂未曾做過一件不好的事,未曾說過一句不對的話,甚至未曾有過一點不好的心。神藉彼拉多的妻子來警告他,可惜他為短暫自我的利益,執迷不悟。
2.義人的血(24節):彼拉多宣告耶穌的血是義人的血,可惜他相信那盆水過於耶穌的血。
四、洗手與洗心(24節)
彼拉多明知耶穌是義人,祂的事是「義人的事」,祂的血是「義人的血」,但為了自己的地位,他不但鞭打耶穌,也把耶穌交給他們釘十架。但為賄賂不安的良心,則洗手表明罪不在我。其實他永遠洗不掉他有罪及有虧的良心。有一種精神症狀的人,每天洗手好幾個鐘頭,出來以後仍然覺得不乾淨。
五、眾人與我(20〜25節)
眾人的影響力是大的,但眾人常是衝動、盲目的,容易被挑唆利用的。面對群眾,我們不該破壞性的利用群眾。作為群眾的一份子,我們應保持冷靜的態度,不可被沸騰盲目的群眾左右我們孤單真理的路線。
六、有形與無形的釘子
把主釘在十架上的不只是羅馬兵丁有形的釘子,但無形的釘子比有形的更可怕。
第一根無形的釘子是猶大的貪心(3節)。
第二根是祭司長、長老的「嫉妒」(18節)。
第三根是群眾的「盲目」。
第四根是彼拉多的「自私」。
你我的貪心、嫉妒、盲目、自私,也都是釘主的無形釘子。
七、赦罪的血與審判的血(25節)
主的血為我們流,本來是赦罪的血,歸給我們及我們的子孫,但對這群無知硬心的猶太人,卻歸給他們及他們的子孫,成為審判的血。猶太人二千年來受的苦與這話豈是無關嗎?
一、十架的代替
十架的最主要意義是「代替」,無罪的代替有罪的,不該受刑罰的替我們受刑罰,不該流血的替我們流血,不該受咒詛的替我們受咒詛,不該死的替我們死。
1.代替我們受痛苦:主在十架上受痛苦:
(1)戲弄的痛苦:脫主衣服,穿朱紅色袍子,給主戴荊棘冠冕,給主拿葦子(28節),吐唾沫在主臉上(30節)。這都是極盡侮辱之能事。
(2)肉身的痛苦:鞭打、荊棘刺額、背負沉重十架、被釘及懸於十架。這都是肉身極大的痛苦。
(3)譏刺的痛苦:羅馬人諷刺祂是「猶太人的王」,祭司長、文士、長老、眾人譏刺祂是「神的兒子」,救人卻不能救自己。
(4)心靈的痛苦:主孤單一人虛懸十架,不但被人棄絕,甚至神也離棄祂。
2.代替我們流血:聖經說,「若不流血,罪就不得赦免了。」(來九22)主耶穌為我們流血:
(1)「背」被厲害鞭打,為我們流血。
(2)「頭」上荊棘刺額,為我們流血。
(3)「手」被釘,為我們流血。
(4)「腳」被釘,為我們流血。
(5)「心」被扎,為我們流血。
主在十架上甘願為我們受苦流血,祂拒絕喝能麻醉祂、減輕祂痛苦,用苦膽調和的酒。祂在十架上代替我們所有的罪,擔當我們所有的痛苦,流盡所有的血。
二、十架的悲劇
十架中最大的悲劇人物不是耶穌,而是這群無知的兵丁他們──
1.拒絕並釘死最寶貴的救主(35節)。
2.拈鬮搶得毫無價值的衣服(35節)。
3.「看守」愛他們的主,卻不「感謝敬拜」愛他們的主(36節)。
4.不知「順服」萬王之王,卻「戲弄」萬王之王(37節)。
三、十架的拯救(42節)
1.救了別人:「祂救了別人,不能救自己」是譏誚的話,但這話卻說出救贖恩典中極重要的真理。耶穌不但被釘前救了別人,被釘時救了別人,祂永遠都是救了別人。感謝主,我們都是祂拯救的罪人。
2.不能救自己:主「不能」不是「沒有能力」,而是「不願意」。祂能救自己,但祂為救我們,所以祂不肯救自己。
四、十架的試探
撒但在主的十架中,是一個最矛盾的人物。一方面希望藉著十架羞辱、戲弄、治死耶穌;另一方面又是希望耶穌從十架上下來,使救恩的工作不能完成。現在牠決定也羞辱、也戲弄,另一方面也譏誚、也試探。
1.透過從那經過的人:從十架上下來吧(40節)!
2.透過祭司長、文士:現在可以從十架上下來吧(42節)!
3.透過強盜:從十架下來吧(44節)!
感謝主,祂不但甘願承擔我們的痛苦,祂走十架的道路走到底。你在十架的道路中,是否常會聽到「下來吧!下來吧!救救自己吧!何必走那樣窄的路,那樣苦的路?」願主幫助我走完這十架的道路。
回應
求主救我脫離虛假的悔改、宗教與善行。
求主拔掉我心中「無形的釘子」,也求主洗淨我的良心。
主,感謝你,為拯救我,你拒絕救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