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鴻書1:1
論尼尼微的默示,就是伊勒歌斯人那鴻所得的默示。
那鴻書1:2
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。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;向他的敵人施報,向他的仇敵懷怒。
那鴻書1:3
耶和華不輕易發怒,大有能力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。他乘旋風和暴風而來,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。
那鴻書1:4
他斥責海,使海乾了,使一切江河乾涸。巴珊和迦密的樹林衰殘;利巴嫩的花草也衰殘了。
那鴻書1:5
大山因他震動;小山也都消化。大地在他面前突起;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都如此。
那鴻書1:6
他發忿恨,誰能立得住呢?他發烈怒,誰能當得起呢?他的忿怒如火傾倒;磐石因他崩裂。
關閉經文內容忌邪施報的神
「那鴻」意為「安慰」,那鴻書的主題是預言尼尼微的覆亡,論述神的公義,這對飽嚐亞述帝國欺壓的猶大,無疑是一個「安慰」的信息。
「默示」此處原文除了有「神諭」之意以外,也有「負擔、重任」、「肩負起一個擔子」的意思,通常這類的默示,包括宣佈厄運的消息,如賽十三1、哈一1。
那鴻書論到挪亞捫(底比斯)已被傾覆(鴻三8-10),這事發生在主前六六三年,並預言尼尼微將傾覆,這預言在主前六一二年應驗,所以,那鴻書約寫於主前六六三至六一二年之間。那鴻、西番雅與哈巴谷約為同時期的先知,即南國猶大在瑪拿西後期、亞捫、約西亞作王前期的期間,此時北國以色列已被亞述所滅(主前七二二年),十個支派被擄至亞述,身為南國猶大先知的那鴻,繼北國以色列先知約拿(主前八00至七五0年)之後,再次向尼尼微傳講將遭覆亡的信息。
以尼尼微為首都暨代表的亞述,一向以強暴殘忍、極其殘酷的方式對待被征服者聞名,他們在約拿宣告尼尼微將遭傾覆後,因全城悔改而暫得倖免,後又狂妄施暴,惡貫滿盈,所以,神再次差先知那鴻向他們宣告必遭覆亡的審判。
「耶和華不輕易發怒,大有能力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。..」(鴻一 3、民十四 18)神滿有慈愛、憐憫,但祂也是信實、公義的神,是權能統管全地的主,是至高的審判者,祂曾給尼尼微悔改的機會,而今祂的義怒要向重蹈覆轍的尼尼微發出。卻是投靠祂、仰望祂之人的「安慰」。
鴻一 2-6呈現神普世的屬性和能力。聖經提到「忌邪」時,通常與神的「獨一性」和「聖潔」有關;祂是與以色列有親密關係、有「盟約」的獨一真神,祂不容許以色列人敬拜事奉他神,而神的公義是祂聖潔本質的彰顯,所以祂對罪、不義和一切抵擋祂的「施行報應」。鴻一 2一連三次提及神施報的行動,人的忌恨或報復是出於自我中心、罪性的行動,而神的忌邪施報,卻是出於祂公義聖潔的屬性,是為除去罪、不義和一切抵擋神的行動。
「耶和華不輕易發怒,大有能力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。」這句話對尼尼微應該是很熟悉,一百五十年前神差遣約拿宣告祂的審判將臨到時,尼尼微全城悔改,神察看他們的行為,見他們離開惡道,就後悔,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。大大不悅且甚發怒的約拿就禱告神說:「..我知道祢是有恩典、有憐憫的神,不輕易發怒,有豐盛的慈愛,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,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。..」(拿四1-2)但是這次,神顯恩慈的忍耐之後,對仍然犯罪作惡的尼尼微,不再寬宥。恩典、憐憫、有豐盛慈愛的神,不輕易發怒,但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。罪仍是神所憎惡的。
接下來,是一幅幅神大能顯現的威嚴場景:神以旋風和暴風開路(鴻一 3、出十九 16、詩十八7-15),祂使紅海分開,令約旦河乾涸(鴻一4),肥沃的巴珊、迦密、黎巴嫩、穩固的大山、小山、磐石都要因神的怒氣而凋殘、震動消化,鴻一 6a「祂發忿恨,誰能立得住呢?祂發烈怒,誰能當得起呢?」哈三 12「祂發忿恨通行大地,發怒氣責打列國,如同打糧。」瑪三 2「祂來的日子,誰能當得起呢?祂顯現的時候,誰能立得住呢?因為祂如煉金之人的火,如漂布之人的鹼。」當神公義的審判臨到,祂定意懲罰時,大地都顫抖不能站立,不能逃脫,更何況是人?忌邪施報的神,祂滅絕性審判的背後,是一顆為受屈者發義怒
的心,是一顆極其憐憫的心,祂的全然公義、聖潔和慈愛,你都體
會到了嗎?
默想
「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 ..」,而且祂是說有就有,命立就立的權能神,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。耶十七9-10「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,誰能識透呢?我―耶和華是鑒察人心、試驗人肺腑的,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 應他。」我真認識耶和華是全然公義、聖潔且有豐盛慈愛的全能神?是按我在祂眼前的清潔賞賜我,同時也是忌邪施報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的神?願我對神屬性的認識是沒有偏頗的,以致我一生都能存敬畏的心跟隨、事奉耶和華,而 且是存戰兢而快樂地事奉祂。
我裡面還有沒有抵擋神或對神保留的心思意念?願神保守我 的心,不給魔鬼留地步。
回應
親愛的主,求祢鑒察我,知道我的心思,試煉我,知道我的意念,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?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。也求主幫助我做個預備好油的聰明童女,當主再來的日子,能夠坦然向愛我的主交帳的。主啊,也願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充滿台灣遍地,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,好使我的國家能行 在祢祝福的旨意和命定中。